本文是基於三篇有關大陸學者的學報的綜合看法,,因大陸學者在大陸"生於施,長於施",對大陸有高度的了解,
其看法有一定的可信性……(三份文章分別是~~
“中國循環經濟發旳區域差異" “改革開放背景下FDI技術溢出效應和其階段性變化" “基於內需的中國分享第二波全球紅利戰略"
)(來自於2102年的大學學報上)
(一)背景
(1)中國是資源最缺乏的國家之一,而且被鎖定在賣勞力和拼消耗的生產加工環節出力,,使中國制造業長期缺少"心臟"和"腦袋"
長期以低端要素生產和出口導向的國際代工…
(2)長期以來, 中國經濟存在住"三個比重低"的不良格局,即民生性投入比重低,服務業比重低,中等收入者比重低
(3)中國現在內需不振問題,既是需求方的問題,更是供給方的技術水平問題,需要"以市場換技術"等方法去達成…..
(二)基本內容
(1)戰略的前提不同
其主要前提發生根本性發化,主要表現在要素價格正在逐部上升,低端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逐部消失,因此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前提是
提升要素的質量和生產率,而不是單單依借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
(2)路徑不同
在依賴內需的第二波全球化中,中國不僅要依靠創新要素促進制造業崛起,要成為世界先進的制造大國,也要使現代服務業崛起,
尤其是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密集的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崛起~~
(3)其次,根據以往國際經驗,一個國家要在世界經濟中有竟爭力,一定要有強有力的處於創新價值鏈高端地位的跨國公司,尤其是
民營性質的跨國公司,,這正是中國最缺乏的~~
(4)缺乏高前瞻性人材,
(5)國家所有權混淆了產業規制和行使所有權二者的關係
(6)高估FDI對內資企業生產效率的積極作用,,,
其實即說明了部分歐美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或自由浮動所產生對中國技術經濟等影響力的一種指標性的評斷的技術思考,
如近期中日貨幣可能直接對換的風波便是一例啊!!
(以上都是中國全球化大國要克服的地方….)
發表迴響